本帖最后由 wallopmax 于 15-2-22 12:01 编辑 感谢云飞前辈回复! 1996年第一见到Lazer ZX (说实话至今也未知道到底是哪个型号),从此便对Kyosho的1/10电越,对Lazer ZX有了深深的情感。 整个装车过程自己能够发现(请把我当成一个“入模”不到3个月的小弟)的不顺有两个地方,都来自Kyosho提供的齿差套件(RB6的齿差套件也存在问题,差速壳材质过软,螺丝一吃力就会变形,各种漏油),尤其是那个销子尤其不解,但也深深怀疑是自己安装的问题。过几天小弟在维护时彻底重装,看看问题是否依旧。 再次感谢云飞前辈对ZX系列的介绍,大开眼界! |
rb6的齿差是给RTR弄得,质量就别指望太高了。(TLR22的齿差也是给RTR做的,里面垫片设计很不合理,搞得我保养齿差比他们保养珠差还勤奋,最后自己手工打磨里面的齿轮,然后加厚垫片才不漏的)。 只是2013 ifmar世界赛之前一系列事故导致使用了糖赛道(泥土上撒糖后变得跟砂纸一样,但抓地力很大而且沙尘很少)。那种高抓的赛道上珠差没法跑(珠差松一点就打滑把动力浪费掉了,珠差紧一点就没法转弯了) 结果就是哪怕RTR的齿差也比珠差好,RTR的齿差也就被沿用下来了。 不过ZX6没有RTR,齿差用料也不错,还是没做好实在不应该。 *齿差不顺的话(特别里面那些浇筑的齿轮),需要磨合一下,就是装好后,抓住齿差一边的轮胎,1/4油门转30秒(一个方向的磨合),然后抓住另一边轮胎,1/4油门转30秒(另一个方向的磨合),如果还是不够顺,多来几次。 |
感谢sanfen前辈回复,之前一直不解为什么RB6的齿差和整车比,感觉“质感”要差一些,现在明白了。正如sanfen前辈所说,京商在线商城上在介绍此齿差时,提及了Tebo曾经使用该款齿差参加世界赛。 Kyosho提供了RB6齿差齿轮部分的升级,为V-ONE R4 1/10 油动平路的差速齿轮,但价格已经贵过ZX6 整个齿差套件了(如下图) 特别感谢齿差磨合的方法,小弟一定一试。 顺着RB6齿差的问题,想借此问sanfen前辈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有些车型的Kit版仍配送珠差呢(小弟在装RB6时是第一次装差速,还是珠差,结果可能由于过松,导致珠差片和珠差盘损坏,所以对珠差有些“阴影”)?在10车上,珠差是不是还是有很多无法取代的特点呢? |
本帖最后由 wallopmax 于 15-2-22 22:08 编辑 接着是安装电池座,此刻也最终选定了整车的布局。RB6选择的是短电,ZX6则选择分体电。原因一是没有尝试过分体电,对于入模不到三个月的“新人”,自然是想各种尝试一下;二是因为很喜爱ZX5的官方布局,决定在ZX6上一用。不过无论从Tebo使用的布局和所能看到的其他ZX6玩家的布局来看,几乎使用的全部都是短电。不过,未来自己也会在ZX6上尝试多种布局,从而也多多感受布局不同下的操控差异。 选择前置马达、分体电布局(值得注意的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选择分体电,则马达只能前置) 电池座的安装无他,不过可以看到侧架与底盘的连接得到进一步的加固;但即使在单侧使用短电,说明书也告知要在两侧都安装上电池座(只是一端用一个六角螺母替换了固定电池盖板的柱子),因此车架扭性在这里未产生差别 |
本帖最后由 wallopmax 于 15-2-23 10:33 编辑 接下来是“半轴”(老爸告送我的叫法)的安装。 ~~车子的安装慢慢地进入到了尾声,装车的过程是无比享受的,看着慢慢成行的车架,自己却突然有些惆怅了~~ 说明:这里先装完前后半轴,再装前后防倾杆,与说明书顺序略有不同。 部件一览,ZX6所带为已安装好的万向节,检查了一下机米,几下都没拧动,所以也就没强求重新上胶,待维护时再仔细检查 万向节直径 说明书出现了一处错误,前半轴给出的长度恰好是前后万向节长度的中间 还好上面标出了实际长度,对照说明书上的数字即可 C座,注意是分上下的,一个容易的判断方法是右侧“小耳朵”应在C座半轴中线之上 里外两侧装上两颗轴承 与RB6提供的套筒来调节caster角度不同,这里直接给了两种角度的Hub Carrier,分别为7°和10°,这里跟说明书,选择7° 分别装好ball stud 将用于连接C座和carrier的套筒涂上黑油(应该用自带的差速油,黑油多用于金属和金属的摩擦吧,不知道区别大不大),不要忘记垫片 先将套筒放入C座,垫片放在下侧套筒上 将carrier放入C做,并插入万向节,不要忘记万向节上的垫片 插入销子 放入接合器,上螺丝胶,拧紧螺丝 右侧前半轴完成 接下来是后Hub Hub亦可购买原厂金属升级件,与RB6通用,Toe angle 提供0°,0.5°,1°三种选择(每个角度单独出售,并非一个套件提供三种角度) 装ball stud,不要忘记垫片 “穿”过去 一侧后半轴完成 全部半轴完成 装上车架前要涂一些黑油 链接hub与摆臂的shaft(不知道这个部件的名字,pin?),前短后长 上紧螺丝,恰好顶住,不会掉出 安装后半轴,不要忘记垫片 这里装上后有些不太顺畅,稍微“疏通”一下 最后,将各半轴装上车架,并检查顺畅性。 |
本帖最后由 wallopmax 于 15-2-23 11:20 编辑 接下来是前后悬挂拉杆的制作了:在装RB6时,第一次做拉杆的我算是比较狼狈,甚至不知道拉杆两端是以相反方向拧入的,导致我特别好奇为什么一端就是拧不进去,后来才发现“奥妙”~ 装车的时候也是各种方向不对,导致装了卸,卸了装,关键还不知道拉杆和球头的正确装卸方法(现在也不知道,请前辈赐教),结果导致几个拉杆球头各种不忍直视的伤痕,还好所带球头数量有富余,算是过了RB6这一关。 总结过后,个人觉得装拉杆有三个关键要素:工具、长短和方向。把握好以上三点,这次装ZX6的拉杆就比较顺利啦。 ZX6和RB6的拉杆球头材质一样,为谈谈的“灰色忧伤”,即使不涂油也可以顺利拧入,图中左侧为防倾杆的调节头 前悬挂所需的拉杆球头,注意长度 遵循传统,且考虑到未来调节的便利性,可以在拉杆上涂些润滑油(万能差速油代替) 得力的工具可以事半功倍,不过也可以用大个老虎钳和眼镜布来代替,效果也是可以的 为了避免方向错误,我的办法是先全部摆好,确定无误后,再一一装上车架 前悬挂拉杆安装完毕 同理,处理好后拉杆 后拉杆安装完毕 |
接下来是防倾杆的安装了。(第一次装,不妥之处还请指出) 图片以前防倾杆为例,后防倾杆安装方法相同。 防倾杆调整球头和防倾杆,原车配前1mm,后1.2mm,这里我也购入了一些其他选择(图片未全部展示) 首先制作防倾杆拉杆 这里需要将一端的球头“削平” 目的是便于在这里开一个3mm的孔(如果可以顺利开这个孔,也可以不用前面的“削平”操作) 将防倾杆调整球头与防倾杆相连,上螺丝谨记用胶 顶端所留的长度要准确 第一次装,预摆一下部件,便于熟悉构造 先将拉杆固定在摆臂上 将防倾杆放入槽位,并装上防倾杆固定夹 防倾杆的安装要保证顺滑,方法是先上紧机米,然后慢慢松机米,直到防倾杆可以自由落下,两侧都要如此 最后将防倾杆调整球头与拉杆相连 这里遇到一个问题,有一侧用3X6mm的螺丝始终无法固定好防倾杆固定夹,夹子甚至会自由脱落,不得以使用了3X8mm螺丝,还好将将顶到避震支架座 现在车架就剩下避震了 |
本帖最后由 wallopmax 于 15-2-24 11:30 编辑 接下里就迎来了车架的最后部分、灵魂的深处—— Kyosho Velvet Coated Shock Absorber! 我想任何一个Kyosho的车主无论对buggy有多少理解,都会对Kyosho的避震感到自豪,我也是,尽管我还未接触过其他品牌的避震。 如果单独购买整套油压,价格已超过车架的三分之一;此外也很想用brake cleaner彻底清洗一下,但怕伤害涂层,只是简单“擦了擦” 双孔避震塞,避震杆前短后长 用E ring固定好避震塞,这里避震塞没有分正反,但将E ring光滑一面朝向避震塞,确保安装后避震塞还可以顺滑的转动 按照顺序组装好底盖,记住O ring一定要上绿油,增加密封性 避震杆前端要涂些油(绿油或避震油均可)再穿入,以免伤害避震芯里面的胶圈 这里没有避震钳就不那么方便了 量好距离 将避震帽装到避震筒,注意不要忘记胶圈 把避震筒倒过来,准备灌油,手头上的避震油型号有限,考虑到第一次试车选择在丰体,当时也没想到要找丰体比赛选手的设定,故拍脑袋选择了35号 静置一会儿,让气泡消失(因为还要放入避震芯,所以图中加的油有点多了,不过个人喜欢这种满满的感觉) 插入避震芯,油开始溢出,可用一张厨房专用纸巾来吸走流出来的避震油 这里要弄清楚放油的原理,从而理解说明书中放油的操作:避震底盖侧面有个凹槽,当插入避震芯时,油就会从这些凹槽中流出,因此将避震底盖拧入避震筒时不能全部拧入,要留出一定距离,确保油可以从凹槽中留出(说明书是要求刚刚上紧后退出半圈)。不过严格的说,底盖拧入距离的不同会造成油量的些许差别,故可以与说明书略有差别(其实紧跟说明书最好),但最好保持操作的一致性。 据此,将底盖用避震筒固定好,从外面可以看到一部分凹槽,确保油可以留出,然后“一按到底”排除多余油量,并用所带工具上紧底盖 油压整体成型,由于买不到Losi的油压平衡尺,故无法测量一致性,但发现每个油压都有一定的“回弹”,当时安装RB6的避震时未注意,后续会做一下比较 接下来是安装弹弓:原车配X Gear的金色弹弓 自己也购买了其他型号,期待一试 先装好调节环,记得放入胶圈,并确保fit 加上底盖后,油压完成,按一按幸福满满 用于在油压架上固定油压的螺母为塑料,此外前后摇臂固定油压的螺丝长短不同,注意区分 加入塑料套筒,上车架(这里请问一下各位前辈,使用金属套筒除了耐用性提高外,还有其他重要考虑吗?) 跟说明书,选择中间的孔位 装后油压,这里与前油压不同,需要使用两个1mm垫片 选择靠内孔位 至此,车架全部完成 |
广告投放|联系我们|手机|投稿|Archiver|About us|Advertise|遥控迷模型网|RCFans ( 粤ICP备10210518号-1 )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20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