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的尾CVD, 跟以往 Durango 一樣, CVD 上均刻有長度. ![]() 塗上原厂附帶的黑油, ![]() 然後用手把黑油塗平均. ![]() CVD out-drive 外杯开有三对孔位, 一对孔变型了也还有兩对可用. ![]() 左面是 CVD 的 2mm pin, 右面的是尾輪六角 pin, 不要弄錯. ![]() 裝好的 CVD, 挺順暢的. ![]() 这裡換小小心情件, ABEC35 的軸承. ![]() 210 的 CVD, 結構跟很多 1/8 CVD 相似, 棄用机米而是利用軸承把 CVD pin 管死, 这樣就不会有掉 CVD pin 的可能. ![]() 这个配色不錯… ![]() 410V3 上新配的 14mm 輪圈接合器. ![]() 把接合器 pin 上点鑼絲膠, 一方面不会那麼容易丟, 要拆下时也很方便. ![]() 完成圖. ![]() |
再來看看尾 toe-in 是如何調整吧. 210 主要原車提供 (out-board) 尾 Hub 上的 toe-in 調整. 原車帶了好几套的襯套, 令 Toe-in 可以 0.5度的区间, 從 1.5度調至 4.5度. ![]() 每个襯套都有清晰刻字, 標明度數. ![]() ![]() 这个襯套要什樣解讀呢? 以下圖為示範: 首先每个襯套上都有標明 “L”(左, 司机方) 及 “R”(右, 乘客方), 然後 “+”(加) 及 “一”(減), 若你像下圖般把 “ L-0.5/R+0.5” 裝到左輪尾 Hub, 你的 “总” toe-in 將会变成 3度(原車尾臂碼設定) 減 0.5度(尾 Hub) = 2.5度. (注意: 需然襯套每边都寫 0.5, 但總 toe-in 並不等於 3度 – 0.5度 -0.5度 = 2度. 尾 Hub 上的數字, 只需加/減一次便可) ![]() 我自已則使用 “0”. ![]() |
第12頁: 尾臂碼 如前文所說, 210的尾臂碼提供了 3度 in-board的尾 toe-in. 此外, 利用不同的前尾臂碼, 210的防下蹲角度分別有 0度, 1.5度及3度的選擇. 210原車帶有三个前尾臂碼. ![]() 每个前尾臂碼都清楚標明: KICK UP (防下蹲角度) 及 Toe-In (後束角). 个人意見KICK UP用在車的後方是有点不对的, 我較為傾向稱之為 Anti-Squat. 但这裡的實際意議一樣, 都是說尾搖臂的傾斜角度. 例如 3度的意思就是說搖臂pin及底板的夾角是3度, 尾搖臂的前方高於後方. 顧名思義, 防下蹲角度越大, 當加速时 (或重心由車的前方移向後方时), 車尾下沉的幅度/速度就会越小/慢. ![]() ![]() ![]() 210的前尾臂碼確是用料十足, 差不多跟尾臂一樣長! ![]() 安裝前尾臂碼时, 小弟建議大家把中间兩顆鑼絲也放上, 才把左右兩顆鑼絲上緊. 这樣做可令前尾臂碼定位更準. ![]() 接合度非常不錯. ![]() 410年代, 这兩个小波頭会有可能不順暢, 今次210就非常完美了. ![]() 跟 410 一樣, 尾臂pin 都是用这種小波頭. ![]() 尾臂碼很厚實, TD 这些金属料还是非常厚道的. ![]() ![]() 固定尾臂碼的鑼絲記緊上膠. ![]() 完成. ![]() 車架开始成型了. ![]() |
第13頁: 差速 在收到車前, 看到外国一些論壇好像对210的珠差的反應呈兩个極端; 一方說非常順暢, 另一方卻問题多多, 所以小的亦特別注意, 並在以下的組裝过程中把一些說明書並沒有提到的点子言明. 大家若照做, 應該会像我一樣組裝了一个非常暢順的走珠差速. Bag D及其內容物. ![]() ![]() 210使用3mm珠, 為市面上电越裡最大的, 理論上会更加耐用. ![]() 珠差盤. 留意走珠孔有否任何殘留的水口 (我的沒有, 但必需检查) ![]() ![]() 小弟習慣把珠差油(套件附有) 塗一点在掌心, ![]() 放上珠, 然後塗沬. ![]() ![]() 把珠差彈弓先頭壓一下. ![]() 一體成型的T型鎖母 ![]() 以下部份請小心注意! 壓力軸承的走珠為一體式, 但兩塊壓片其實內外徑均有大小之分, 兩塊並非一樣. 如下圖, 左面 (鑼絲所指) 的壓力片就是較小的一塊. ![]() 為了說明, 这裡先借用珠差鑼絲以便解釋次序. 較小內徑的壓力片較鑼絲頭方向先放, ![]() 跟着走珠片, ![]() 最後才放大內徑的壓力片. ![]() 現在正式組裝. 先把小內徑的壓力片有坑塗一点黑油 (原車附有), ![]() ![]() 放入差速杯內, 跟着放走珠片(兩面均塗黑油), 最後才放大內徑的壓力片, 这塊壓力片有坑的一面同樣塗一点黑油. ![]() 这塊 C 夾就是整个差速最重要的一環. ![]() 由於是沖壓出來, 这种 C 夾其實有正反兩面, ![]() 一面的边角較圓, ![]() 另一面的边角明顯較峰利. ![]() 我們正是要注意这个分別, 組裝时, 擁有較峰利边角的一面將面向珠差碟! 切勿弄錯! ![]() 雖然有專门工具, 但一个質量好的攝子也可以. 第一步, 先稍稍把 C 夾張开一点点. ![]() 然後再用攝子把 C 夾收緊, 放入差速杯, 留意 C夾有峰利边角的一面現在應面向你! ![]() 若C夾正確放入差速杯內的坑糟, C夾理應可左右轉動, 但若轉動得太輕易, 則有可能放 C夾入差速杯時把 C夾收得太緊. 不可掉以輕心, 把C夾拿出來, 再重覆第一步吧. 一切正常的話, 放上軸承. ![]() ![]() 这時可把差速碟放上差速杯. 差速碟內孔有 D型定位, 再在碟上塗一層珠差油. ![]() 另一半的差速杯也放上差速碟, ![]() 並加上介子, 再放上珠差盘. 留意 210 使用14顆珠, 有別於一般的12顆, 提高暢順度. ![]() ![]() 珠差鑼絲絕对重型! ![]() 这时可把兩半的差速杯組合起來, 留意珠差鑼絲應裝在有壓力軸承那边的差速杯. ![]() 这時可放入彈弓在另一边的差速杯, 彈弓應能暢順放入 ![]() ![]() 從这角度應只能僅僅看到彈弓. ![]() |
广告投放|联系我们|手机|投稿|Archiver|About us|Advertise|遥控迷模型网|RCFans ( 粤ICP备10210518号-1 )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20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