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ianshishipin 于 15-9-19 16:33 编辑 首先 还是感谢蛙总送来的评测车辆 既然是ARR版本 就没什么设定可言 现在也没有设定表 所以只对零件和做工做解析 第一时间拿到手 二话不说 换上TG独家高品质金色螺丝和海绵压板,恩!不解释!哈哈! 下面上图: 下面是原来的D4(乌苏卡尼地盘+TG海绵压板和螺丝)) 下面就开始拆解吧!GOGOGO ▲上面是转向杯 带有碟刹孔, 分体设计 有亮点噢!下面继续 ▲这里可以看到 因为采用了分体设计,所以可以对转向拉杆点 再进行一次调节,这个就很赞了! ▲然后 是前联动 前联动 大家一定不陌生了,我13年比赛就有用了,后面断断续续还是偶尔会试下,优缺参半的设定OP件。优点就是维持惯性时间长,缺点就是造成车子反应会相对迟钝,这些要靠车子其他设定来去平衡,见仁见智了! ▲金属上摆,这个设计和日本的某个牌子设计很像 不过是角度是固定死的,相比起来 没什么太大优势 虚位也不见得很好,CASTER不像VCL那样可以调, 固定拉杆的方式 还是传统的加紧螺纹式!有点敷衍了事的感觉! 链接波箱的摆臂耳朵 做成了独立一块的 ~! ▲金属臂码 和金属YB 没什么亮点 臂码依旧保持了定位孔 这个有好处也有坏处。YB么 中规中举了 没有快调性! ▲总算 找到一个亮点。地盘上 下至点的地方 镶上了金属片,应该是为了减少磨损变凹坑,这个设计挺好的,只要加工的时候下刀深度准确 就OK了 ▲前波箱,没啥亮点 偏心环依旧是 塑料的!不知道是不测试版 做工也是一般般! ▲转向组:依旧没什么亮点 中间拉杆不可调 摆臂部分数据有变化一点!依旧采用分体加工。 ▲也许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用滑轨呢,其实滑轨和摆臂各有有缺点,不是说滑轨就一定好,我个人在电脑上模拟过滑轨和摆臂,我SD还是坚持用摆臂吧 数据更好,而且 摆臂的造价远高过滑轨呢,不要以为滑轨就一定很贵噢! ▲ 马达座:这倒角也是醉了 氧化了,也许是因为测试版的原因吧! 大齿盖 设计挺好看! 采用了92T大齿 还没上马达去测试最大的支持数 不过看起来应该有加大了很多! ▲ 重点来了 很有意思的后组合联动悬挂 看不懂图上的传动指示的可以看下面的视频! ▲这里简单讲解下好了,这个组合联动 限制前后滚动(就是没办法上下运动) 只能左右滚动,然后CAMBER联动 就是两点了,以前没用过CAMBER联动 不过现在目测看来 这样可以在车子侧倾的时候 加强另外一边轮胎的着地面 也就是抓地力, 而这样看来限制前后滚动也是理所当然了 !(因为这个结构车高变化会影响CAMBER变化) ▲后面的避震固定在内置 有点像BAGI的结构 这样通过杠杆原理 可以使得避震实际作用点可以很靠外 非常接近轮胎 甚至更远 我13年比赛的时候试过这样结构 也限制了前后滚动 ▲这里再说下 对于后联动限制前后滚动(固定车高) 我的经历吧,13年cross GAME 比赛的时候我就是用了固定车高的后联动 被日本原来而来的OD老板ITO 点评过这个结构,因为限制了车高也就是前后的滚动 车子会直接缺少牵引力 ,也就是直接影响到了车子的前段加速力,所以那之后我再也没用过了,这次这个车子 还没下地测试,先看看吧! ▲ 后波箱: 增加了CAMBERLINK的安装点 更多滚动选择,这个是一个OP件必备的元素,后面的联动避震固定设定了很多选择孔 ▲后杯:因为照顾到CAMBER联动的问题 上杯也分来设计了 不过没有前杯那样的可调性了 中规中矩吧 依然有碟刹孔 ▲后臂码 采用3度TOU IN 没有可调功能 有点失望,这个功能现在已经是主流了 主流了 流了 了! ▲后摆臂:依旧中规中举 后杯处采用了 套套 虚位控制还不错! ▲下面就到灵魂部件-避震啦! 图1:那个孔我还没问,目测是为了安装的时候 排油用的! 图2:2个箭头所指的 避震帽 和避震上盖 在完全扭紧的时候 避震帽是可以动的 我觉得不是很妥,摆明了压不紧嘛! 图3:皮碗的毛边 这个不解释了! 图4:采用3孔活塞 去掉油以后 感觉顺滑度一般吧,略有阻尼! 小总结:因为还没下地跑 就先解析到这里吧,小小总结一下,首先呢 全OP是全OP了 亮点是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我觉得可以做的更好 尤其是上摆 和转向组 这2个 没有什么太大的改进 我觉得挺可惜的。 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尤其后悬挂联动组合 还是很亮的! 至于做工嘛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测试车 做工还一般般啦! 后期去试跑 争取上视频! 谢谢观看 更多精彩点击这里← |
广告投放|联系我们|手机|投稿|Archiver|About us|Advertise|遥控迷模型网|RCFans ( 粤ICP备10210518号-1 )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20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