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D F150,一款全球风靡的皮卡车型,F系列有很多的型号,其中猛禽是F150车型里的高性能运动版车型,其全称是F150 SVT RAPTOR, 其它型号包括XL开始,到XLT、到Lariat、到国王牧场、白金版、限量版。今天的主角,是这台红色的FORD F150 FX4。 这台F150是在当地华润万家超市买到的,超市当时特价活动,整车宽度190,轴距345mm,1:10比例。二话不说专程开车去超市提了回来,除了没有内饰外,其它细节基本是到位的,可以满足我当时对猛禽的所有臆想。后来有了静点模型的猛禽,这台F150就被冷落在角落。 说来很意外,我很爱车,我的儿子好像不怎么喜欢,可能是从小看惯了各种模型,不稀罕了。也可能是我比较爱惜模型,很少让他玩,怕他撞坏的原因,反正他从来不动我的车。媳妇点拨我说,你可以用这个皮卡改一台属于他的车,然后你俩可以在沙子堆拉沙子玩,培养他的兴趣!不管有没有用,这主意简直太棒了,我连忙点头同意,添新车这事么,还有不乐意的? 路虎发现3、丰田普拉多的成功试制,为打造这台车提供了很多经验借鉴 发现3传送门在此http://www.rcfan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4942 普拉多传送门在此http://www.rcfans.com/thread-960731-1-1.html 考虑到这车的属性,根据这个车的主要使用情景,我给这车的定位是: 极具性价比的娱乐级攀爬车,整车风格为竞技风格。 根据车型定位,确定了该车几个特性: 1、具有较高的通过性能,有可玩性,能发挥皮卡车的特点。 2、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下水,可进沙,结构极简。 3、考虑到装修用钱紧张,这车必须维修便捷,成本低廉,配件充足,互换性强,可升级。 确定好方向后,设计思路确定如下: 1、充分发挥3D打印低成本快速可得的优势,尽可能使用3D打印部件作为车架的主要构件,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2、采用前独立后直桥架构,前悬挂离地间隙尽可能高,后悬挂行程尽可能长。 经过筛选后,选取了一款国产1:12沙漠卡车型的前后驱动总成,配件价格低廉,特性满足要求。 3、要兼容部分SCX10系列部件,如波箱、前后梁头、前后杠。配件可靠成熟,拓展性强。 4、大梁使用不锈钢材质,激光切割工艺,有强度,重量轻,价格低。 5、采用中置波箱、电池纵置、前位布局,让重心尽可能低,尽可能靠前。 6、采用磁吸合结构,方便快速维修,更换电池。 好了,说了这么多,请打开声音,选择高清模式,先看看宣传片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IwMTkzODUxNg==.html 下面我给大家仔细解析下我这台车。 1、动力及波箱系统 波箱选择的是SCX10 1代波箱架构,选择理由是:来源广泛、结实、可靠、成本低廉,兼容性强,齿比调整容易。最廉价可以搭配HSP系列波箱,也可以使用scx10原厂波箱,我选择了这款全金属的国产波箱,全钢齿,很良心,但噪音控制是要差一点,大齿的同心度一般。配合35T到27t有刷电机,扭矩、线性和速度基本都能满足使用。 2、前后桥 出于成本考虑,这次没有使用3D尼龙打印桥壳,而是保留原厂桥壳。前后桥使用的是FY牌1:12的沙漠卡配件。该车有两个版本的齿轮系统,一个是原厂的锌合金压铸齿,价格低廉,精度较低,强度也低。另一个是用于OP的铜基合金齿,价格较高,精度强度也相对较高。考虑到该车的使用会比较糙,所以选择了成本较高的后者。前后桥分别灌注AB胶锁定为硬链接(也可选择为垫片调整限滑)。这款升级齿轮在配合原厂壳时要注意:由于齿比不同与原厂,大齿侧的位置有变化,轴承要从8*12*4变为8*12*3.5,并垫入一个0.1~0.2左右的垫片,才能顺畅使用,否则会异常卡涩。 说到这里在给大家提示一点,伟力的12系列和飞越的12系列配件不通用!两个车是迈腾与帕萨特的关系,务必注意,你们也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都是泪! 3、传动系统 前部差速箱与中央分动的位置相对固定,后桥则相对较大幅度变动。为了传动顺畅,减少轴效应,减少传动磨损,重点对前后桥传动角度做了优化,尽可能的让传动轴在末端平直输出。其中前桥由于原生设计后倾角度巨大,在优化传动角度后任然保留了主销后倾,相当完美! 后悬挂无论在上止点还是下止点,从侧面看均能基本达到末端平直输出的效果,但由于波箱的偏置设计,俯瞰的传动角度是没办法改变的。 前部传动半轴使用了副厂的伸缩半轴设计,这款半轴是铁质,非钢制或钢化,耐久性预计一般。最要命的是,原设计的传动角度非常小,稍微角度大点就会自相干涉。解决的办法就是打磨边角。原厂塑料传动也能用,但是一样存在传动角度小的问题。不过看看价格,还要啥自行车?? 4、大梁架构: 大梁架构采取的是2mm厚304不锈钢激光切割工艺,设计时充分权衡了重量和强度比,由于大梁是条状结构,横向支撑能力较弱,我分别在前、中、后三个位置分别使用了金属铝管及金属底板作为强化链接。同时,在配上其它连接件后,强度实则非常有保障。 波箱架、舵机架、车壳磁铁支撑、电池架、电池板这次全面使用了3D打印的工艺,甚至是前后摆臂的臂码,也是打印件,极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与制造时间。 关于3D打印我想和大家多说两句。一是3D打印强度的问题,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3D打印,尤其是分层堆积(FDM)的打印强度,是完全可以满足结构件的使用要求的,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很多设计尤其是K949系列的改件,都是3D打印设计,是经过爆操考验过的产品。二是3D打印的材料问题,材料直接决定成品的性能,所以我每次都选用较好的材料,推荐TPLA材料,在韧性、刚性和价格做出了很好的平衡。三是设计,要按照3D打印的特性去设计,尽可能的避免层粘接能力差、细薄件的设计。当然3D打印也不是万能,比如不耐高温,层粘接能力较弱,只要合理避免,就不会有问题。以上观点都是基于FDM模式打印的,SLA激光尼龙烧结几乎是完美的,有钱可以尽量用这个打印。 5、转向系统 这次转向系统是继发现3、霸道转向系统之后的再革新升级版本,也是在舵机、转向杯同时前置时,实现接近阿克曼转向的设计,且转向角度极大。本次设计最大的特色就是舵机直驱结构,比之前的设计减少了一个拉杆,作用力更直接精确。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设计与转向杯的结构有较大关系,不同的转向杯不一定适用这个设计。 转向副臂也是3D打印,内部有2颗轴承,采用紧密配合的模式。由于副臂只负责“疏导”力矩,所以设计的比较简单紧凑。 关于转向角度再说一点,经过多款车型实测,阿克曼转向不能让转向半径缩小,只能让转向顺畅,转向姿态更真实,更好看。实测锁死差速的攀爬模型,当转向内侧车轮转角微大于外侧车轮转角时,即接近阿克曼转角时,转向效率最高(以上观点是本人测试的结果,如果不正确我们可以在讨论)。 6、悬挂系统 前悬挂采用的是飞越1:12沙漠卡原厂配件,上拉臂改为球头调节结构,下摆臂是来自副厂的金属改件,由于转向系统前置,转向杯也要同时前置,C座有方向性,装配时要注意。 前悬挂部分有两点说明,一是原厂的设计是高离地设计,摆臂固定在C座中央,整体离地间隙非常高,摆臂同时占用上下行程,对转向拉杆球头角度要求较小,但对转动半轴的要求非常高,大行程下必须使用伸缩半轴设计,这类设计是后驱或高通过性四驱的首选设计。二是副厂的金属件问题,设计真的值得怀疑,比如这个金属摆臂和传动半轴,各种干涉和卡住,真的怀疑你们做出的东西难道自己不试用吗?被逼下的各种切割打磨……现在返回来来看,原厂的塑料摆臂设计是最正确的。 后悬挂没有什么靓点,任然是可靠性能高的四连杆结构。考虑到皮卡车型可以拉轻货,这次避震留了两个设计思路,一个是大行程,微承载方向,用80MM减震,大倾斜安装,安装后悬挂很软,但行程巨大,适合轻拉快跑;一个是小行程,中度承载,使用70mm减震,微倾斜安装,行程较大,适合拉个沙子、装个水啥的。由于杠杆比较大,我全车更换了1.2mm线径的弹簧,可以较好的支撑起整车。 可以看到后桥夸张的行程,后轮几乎像是掉了一样 |
本帖最后由 kij312 于 19-5-31 10:05 编辑 7、车壳固定 按照经验来看,车壳固定无疑首选是磁吸合结构,便捷、可靠! 前部在大梁的位置设计了滑道,确保车壳吸合位置可以根据轮胎大小调整。后部采用打印结构件粘合的方式固定在车壳上,通过给磁铁设计卡槽,让磁铁吸在“坑”里不能乱跑,起到固定车壳位置的作用。后面的下吸合位置依然采用滑道设计,最大限度的提高手残党的容错率。 那么问题来了,前面为啥不采用限位吸合的设计?因为前部上固定口是利用车壳固定柱,一旦碰撞如果没有缓冲余地,这个柱子是很容易断的。 8、设备布局 本着极简、低成本的设计思路,只单独设计了电调的固定位置,最大可以兼容120A的无刷电调放置。接收机可以直接双面胶粘接在舵机上就行。电池位置采取的偏位设计,因为舵机、电机、布线等原因,采取偏位设计可以平衡重量,使走线顺畅。 9、行走部分 轮胎是攀爬车的灵魂,是决定爬车的重要性能部件。这次设计车辆是按照90mm直径轮胎设计的车型,如果要使用100mm的胎皮,需要裁剪车壳轮眉。考虑到孩子玩车多,我选用了手头的85mm田宫轮胎及平跑轮毂,降低不少成本……。这里推荐静点F150的轮胎及MST cmx的轮胎,都是90mm外径,非常好看。 一点感悟: 做完成品后拿到手里仔细端详,感到地盘十分简单,没有一丝多余的东西,这符合我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设计初衷。但简单的结果,背后往往是复杂的优化、构思、千百次尝试。本次设计是经过6次较大的修改后的定型之作,这个结果,是用不断掉落的头发和下降的视力换来的。年龄越来越大,担子越来越多,在喜欢模型的路上,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期待论坛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出现! 欢迎交流WEIXIN18153789 2019年5月 KIJ312 来自陕西西安 |
广告投放|联系我们|手机|投稿|Archiver|About us|Advertise|遥控迷模型网|RCFans ( 粤ICP备10210518号-1 )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20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