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RC Studio原创资料,只发RCFANS,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常有新手买到RTR车子,直到玩坏了,要买配件,才想起来不知道一些配件叫什么,这下怎么办?是每次都给商家发图说要这个那个?那就OUT了,本文将以时下最热门的入门漂移车3RACING SAKURA D3 CS为例,全程组装一次,教各位各种配件的名称(中英对照),各种规格解释,以及如何装好一辆D3 CS车架。 (本文早已计划就绪,但是本计划使用D4车架组装,无奈厂家推迟上市时间,于是改用D3 CS,重点在于教会各种名称术语以及一些装车看说明书细节,待D4上市FunRC依旧会发D4专用装车教程) 新手必读,老手建议看一遍,有些知识未必人人都已熟知 首先,我们最先看到产品就是包装箱子 KIT版的车架,打开包装,里面都会用不同包装袋装好不同配件,按装车顺序使用。请勿一打开就将所有配件倒出来,不然到时很难在一堆配件中找出某一个小零件 接下来说一下说明书的那些小提示 我们看说明书,很多朋友会习惯从第一页往后面看,这是对的,但是说明书后面有每一包配件的对应型号/数量/图示清单,建议打开车架包装后,直接先与说明书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致比对内容(但是先不拆大包装,免得像上面说的会出现东西摆乱了) 翻开说明书,最先提示的是需要使用什么工具。 组装目前主流电房车型(平跑/漂移)都是主流使用1.5/2.0/2.5MM的內六角螺丝刀,5.5/7.0MM的套筒,这几个是必备。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议选择优质工具,尤其2.0MM內六角螺丝刀,使用率远高于其他型号。因此其他型号可以省着点,但是2.0MM的建议直接买个好的省事省心。下图则是我们本次主要用到的工具: 3把內六角螺丝刀:1.5/2.0/2.5各一,用于拧各种螺丝 2把套筒:5.5MM用于拧一些M3的螺母,而7.0MM则是拧锁轮螺母必须 普通斜口剪一把:用于把塑料件从塑料板上剪下来,要心情的建议选购田宫的 普通尖嘴钳一把:拧拉杆,装避震芯之类的会用到 戒刀和镊子各一把:用于处理一些细节 主要的是上面介绍的型号,但是随着装车的进行,后面我们还用到了大一号的剪钳,以及砂纸,这些都是周边比较容易弄到的型号 下面开始装车以及各种介绍 说明书第一步用到的是BAG1,也就是第一包,如图所示 这一包是悬挂部分,包括臂码,A臂(前后摆臂),固定插销以及附属小零件 说明书每一页都有左右之分,通常左边都是需要使用的物品图示以及数量,如图所示: 物品名称后面一般都会带上小括号,里面写的是这个物品需要使用的数量 如上图: Front Suspension Arm (2) : 前悬挂(前A臂),2个 Rear Suspension Arm (2): 后悬挂(后A臂), 2个 5.8mm Ball Stud (4): 5.8MM穿孔球头,4个 M3*10 set Screw(4): M3*10(直径3mm 长度10MM) 机米螺丝,4个 M3*12 Button Screw (4): M3*12 (直径3mm 长度12MM)圆头螺丝,4个 (友情提示:说明书后面还有很多提及螺丝的地方,后文中涉及螺丝的将不再一一列出) 说明书左栏中的物品图示,与实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1:1比例的,如果你不知道是哪个,直接把这一步用到的物品,放到图中比对就行,如下图所示这个5.8MM的穿孔球头 再如下图所示的M3*8平头螺丝以及M3*12圆头螺丝 到安装步骤,塑料件都是在板件上,我们用斜口剪将塑料件剪下,这样剪口比较齐整。如果直接用手把塑料件掰下来,容易出现尖锐的断口,看上去就比较粗糙 按说明书图示位置,将机米螺丝与圆头螺丝都固定到A臂上,如图所示: 需要注意留意说明书的一些小提示,例如机米螺丝凸出长度只需要5mm,圆头螺丝刚好齐平A臂另一侧 然后开始固定避震用的5.8MM穿孔球头,这几个是使用2.5MM內六角螺丝刀来进行固定的 安装示范 也有一些是使用5.5MM套筒来固定的,这里因为没用上,所以暂时没示范 前A臂装完,到后A臂,之前忘记说那个M3*10的机米螺丝,其中一头是有1.5MM螺丝孔,使用1.5MM螺丝刀即可拧进去A臂里面 按说明书图纸组装好之后的A臂 有朋友可能会问A臂上的4个圆头螺丝,只要上齐平就行了,那么有什么作用呢? 这4个螺丝事实上是平跑上十分常见的下止点限位螺丝,可以通过螺丝凸出的位置,来限制A臂的行程,但是这里的设计只需要上平就可以,那么理论上这4个螺丝是完全没有任何作用,喜欢的话可以直接卸掉。但是我们按照说明书进行了保留。 A臂装好,接下来是细节的一步,强迫症患者必备的工具:A臂穿孔器,普通玩家要求不高可以忽略 A臂需要使用插销固定到臂码上,但是A臂是需要摆动的,插销固定在臂码上,理论上是不会动的。A臂的摆动自然是靠A臂在插销外侧摆动。 原装状态下,A臂与插销之间会有一定的阻力,因此需要A臂穿孔器来将A臂的3mm孔打磨一下,让其顺畅。 穿孔器穿入A臂孔内之后,来回抽插就可以将內孔磨顺。 要有多顺?看下图GIF 穿好之后,放旁边等待下一步安装 接下来到将A臂固定到臂码上,下图所示这种即为臂码,用途是将A臂固定到车架上 其中臂码有一体臂码与分体臂码。上图中上方的是普通一体臂码,左右各有一个小孔,用于放置插销 上图下方的是分体臂码,每个只能固定1根插销,2个一起固定左右2个插销。 分体臂码还分L和R,L=Left左侧用,R=Right右侧用,臂码的左右是以车架前进方向来区分,车架前进方向的左侧为L,车架前进方向的右侧为R,因此说明书中可能会根据车架摆放位置不同,L放在图片右边而R放在图片左边。我们在实际安装时只要记得上面的原则就行。实在对左右还没有概念的,就想象自己坐在车架里面,然后就知道自己的左和右在哪里了。 平跑车架,一般有4个臂码,前A臂使用2个,后A臂使用2个。 不管前还是后A臂,臂码都分前后,于是整车4个臂码,按车头到车尾的顺序,分别是:前前(Front Front / FF),前后(Front Rear / FR),后前(Rear Front / RF ),后后(Rear Rear / RR) 这4个 其中臂码还存在度数的问题,也就是A臂插销固定在臂码之后,这个插销如果是平衡的,则为0度,如果与平衡位置有夹角,那么夹角的度数称为臂码度数。常见一般前A臂是0度,后A臂是2~3度。如这个D3 CS是后3度。 臂码的专业解释暂至此,继续装车: 这步用到的如下: M3*6*1.0 Spacer (8): M3*6*1.0 (内径3mm 外径6mm 厚度1.0mm) 垫片 8个 M3*46 Pin (4): M3*46 (直径3mm 长度46mm) 插销4根 Suspension Mount RR+3 (3 Degree) (1): RR+3度 后后臂码 1根 Suspension Mount FF-0 (0 Degree) (1): FF-0度 前前臂码 1根 FR-0 Suspension Mount Left & Right (1): FR-0度 前后臂码 1根 RF-0 Suspension Mount Left $ Right (1): RF-0度 后前臂码 1根 前A臂部分按说明书摆放一起,准备固定上去 前A臂摆上去后 后A臂部分也一样按说明书摆放好,准备固定 2套准备装车 按说明书,前A臂顺利装上去 轮到后A臂,从图片可见,插销固定在后后RR臂码的情况下,插销前段水平状态下是无法插入到RF后前臂码的孔内 这是由于上面说到的,后轮需要3度束角造成,需要用力将臂码插销掰进去,固定好之后就如下图所示,2个插销是不平衡的。 在装好后A臂之后,发现A臂并非顺畅状态,强迫症又犯,于是用砂纸对塑料垫片进行打磨,左右2侧各取一片磨少约0.2MM之后重装,A臂恢复顺畅。 接下来组装后皮带张紧轮 这步用到的内容(需要开始使用BAG2): Belt Tension Post (1): 皮带张紧轮支架 1个 M3 Lock Nuts(1): M3螺母 1个 M5*10*4Bearing(1): 5*10*4MM滚珠轴承 1个 Pulley Ring (A)(1): 皮带限位环 A 面 1个 Pulley Ring (B) (1): 皮带限位环 B面 1个 M3*8 Flat Screw (15):M3*8 平头螺丝 15个 M3*12 Button Screw (1): M3*12 圆头螺丝 1个 按说明书位置摆放好,准备装紧 完成效果图 下一步,到转向系统以及电池固定座的组装,使用BAG2中的相关配件: M5*0.3 Stainless Steel Shim Spacer (2): 5MM内径 0.3MM厚度 不锈钢虚位垫片 2片 M5*8*2.5 Bearing (4): 5MM内径 8MM外径 2.5MM厚度 滚珠轴承 4个 4.8mm Ball Stud (3): 4.8mm球头螺丝 3个 M5.7*4.2 Flanged Tude (2): 5.7mm*4.2mm带法兰边铜套 2个 M6*9 Steering Post (2): 6MM * 9MM 转向柱 2根 Battery Mount A(2): 电池固定座 A款 2个 Battery Mount B(2): 电池固定座 B款 2个 (AB款为对称设计,以放在电池仓左右2侧) Steering Arm - Right (1): 转向系统摆臂-右侧 1个 Steering Arm - Left (1): 转向系统摆臂-左侧 1个 Steering Link(1): 转向连杆 1根 按说明书摆放好,准备上螺丝刀固定,这款银色4.8球头使用2.0MM内六角锁紧 转向连杆需要注意摆放方向,平的一面朝上 先将法兰铜套装到连杆上,螺丝穿过去后,再固定到转向臂 然后安装转向轴承 将转向柱固定到底盘上,准备安装转向系统 转向系统放上去转向柱之后 记得加上5MM内径的垫片,然后才可以上紧固定螺丝 整个转向系统基本完工 电池固定座,需要注意A款和B款 按位置安装好 接下来需要使用BAG3,开始组装波箱以及二楼板 M6*23 Aluminum Post(2): 6MM*23MM固定支柱 2根 (注意看图,BAG3中共有3根类似的柱子,其中一根稍长的是二楼板下方使用) Motor Mount (1): 马达座 1个 Rear Bulkhead Left(1): 后下波箱- 左侧 1个 Rear Bulkhead Right (1): 后下波箱- 右侧 1个 Front Bulkhead Left (1):前下波箱- 左侧 1个 Front Bulkhead Right (1):前下波箱- 右侧 1个 按说明书顺序组装好前下波箱效果,注意左侧与右侧 然后固定到车头 接下来是后下波箱,依然是需要注意左右 组装好效果 接下来到BAG4以及BAG5 BAG4是前后直轴(头直$尾直) BAG5是全车皮带轮以及皮带(3个13T小皮带轮,1个22T小皮带轮,3根皮带) Front Belt - 138 (1): 前皮带 138MM 1根 Solid Axle Spool (2): 直轴杯 2个 Solid Axle Body(1): 直轴主体 1个 38T Pulley(1): 38T皮带轮 1个 Bearing Holder - A(1): 轴承套A款 1个 Bearing Holder - B(1): 轴承套B款 1个 (轴承套是将轴承固定在波箱中的一个偏心轮,可以通过转动到不同位置来调节皮带的松紧程度,也称为皮带松紧调节卡环) 下面是前直轴的安装 名词解释: 直轴:Solid Axle, 意思为动力输出左右是硬连接,左右输出速度一样。直轴装在车头则叫头直轴,装在车尾称为尾直轴。 相对的,有头单与差速两种其他连接方式: 头单是:前进时,前轮有动力输出,动力通过单向轴承传递到头单接杯上。但是刹车或者倒车时,则对前轮没有动力。 差速:左右轮可以实现转速差。 四驱漂移常见配置是前后直轴或者头单后直轴 按说明书的要求和顺序摆一起 上紧皮带轮螺丝,额外小提示:上紧这3个螺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3个螺丝的锁紧力度必须一致,不然就会出现皮带轮被压致轻微变形,出现明显左右摆动的情况 然后套上轴承 最后通过螺丝将塑料直轴杯固定在直轴主体上,一个直轴就完成了 最后套上轴承套,等待装车,需要注意轴承套分A和B,摆放位置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的位置,装错会导致皮带出现严重过紧或者过松 D3 CS原车配套2个直轴,一个用于前面,皮带轮是38T,另一个用在后面,皮带轮是30T,方便装车起见,我们先装好前后直轴,再一起装车会比较方便。 下面是后直轴的安装,整个过程与前直轴一样,特别需要注意的依然是轴承套的AB面摆放位置 装好之后,记得加上皮带,然后一起放到波箱中,前轴承套按照说明书的位置摆放好,默认是上方数下来的第三个孔 需要注意孔位必须左右2边对应,例如这里我们左右都是上方数下来第三孔 不对称的孔位会导致直轴安装不正,出现歪斜,下图则是错误的孔位示范,明显看到直轴歪掉 后面也是先按照说明书的默认位置放好 但是这里有个小提示:固定好之后,按照说明书是需要用M1.6*5的小螺丝将轴承套固定在波箱上。但是出于松紧度调节需要,我们这里先不安装这个固定螺丝,待装好所有皮带轮以及整车皮带后,才能知道默认松紧度是否适合。 接下来到后小皮带轮支架以及二楼板的安装,需要用到: Rear Bulkhead Bearing Housing - Left (1): 后小皮带轮支架 - 左侧 1个 Rear Bulkhead Bearing Housing - Right (1): 后小皮带轮支架 - 右侧 1个 M6*25.5 Aluiminum Post (1): 6mm*25.5mm 支柱 1个 (这个之前我们提及过,是稍长的那根) Upper Deck (1): 二楼板 1块 我们需要注意区分后小皮带轮支架的左侧与右侧,如图所示 按说明书螺丝固定好,效果如图 接下来到全车4个小皮带轮的组装,需要用到: M1.5*10 Spring Pin (2): 1.5mm * 10mm 带牙插销 2支 Center Belt - 519 (1): 519MM 长皮带 1根 M4*43 Shaft(1):4mm * 43mm大齿轴 1根 13T Pulley Gear (3): 13T 皮带轮 3个 13T Pulley Gear Cover (3): 13T 皮带轮盖 3个 22T Pulley Gear (3): 22T 皮带轮 1个 22T Pulley Gear Cover (3): 22T 皮带轮盖 1个 Gear Adaptor (1): 大齿座 1个 皮带轮的组装:将塑料从板上剪下后,把皮带轮盖套上皮带轮,如图所示 接下来到大齿轴的组装,需要用到的内容见图,其中1.5*10的带牙插销目前所知是D3 CS特有 内容按说明书顺序摆放好 然后把轴承安装到波箱上 大齿轴从左往右穿进去,记得要放好皮带位置 2个皮带轮都已经穿在大齿轴上 按说明书放上垫片,准备上紧一侧 接下来是很关键的,使用1.5*10带牙插销固定好皮带轮 固定前,请再三确认皮带已经放到皮带轮上,因为带牙插销一旦固定好,几乎是无法拆卸,除非破坏小皮带轮。 插销固定前,先将小皮带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合适的位置如图所示,能对准大齿轴上的孔位,直接看穿对面 然后用尖嘴钳,用力将带牙插销夹进去。用力之前请再三确认已经对准孔位。 夹进去后插销口基本与皮带轮外圈齐平如图所示 到这一步,前直轴与前小皮带轮已经通过皮带连接上,即可以检查皮带的松紧是否合适。在原厂默认的第三个孔位时,松紧度确实是刚好,我们就可以上紧那2个小的固定螺丝了,如图: 接下来到大齿座的安装,先放上指定垫片 固定大齿座需要用到1.5*9的光滑插销,如图所示,跟带牙插销样子的区别明显,请勿用错 固定好之后,发现大齿轴左右有约0.6MM的移动间隙,属于比较大的虚位 最终确定添加3片0.2MM的垫片到大齿座这侧(此处添加的垫片是额外添加的,车架本身并无附带) 垫片加在大齿座这侧的话按照图中的位置,小皮带轮的位置会比较理想 然后到后小皮带轮的组装,物品依然是按顺序摆放好准备使用 将轴承放到支架上 从一侧穿进去,记得放上皮带 按顺序穿好皮带轮 像前面的一样方法固定好 然后调节皮带的松紧度,我们这里发现用到倒数第二格时比较理想(实际位置请不要完全照抄,因为皮带的松紧度还跟之前安装的Belt Tension Post(后皮带张紧轮)中的轴承位置有关) 至此大部分基本完成 下一步到油压架,需要用到: Front Shock Tower(1) : 前油压架 1个 Front Bulkhead Cover - Left (1) : 前上波箱盖-左侧 1个 Front Bulkhead Cover - Right (1) : 前上波箱盖-右侧 1个 M9*15 Damper Taper Cone (2): 9mm*15mm油压支柱 2个 48 Pitch Spur Gear 80T(1): 48P-80T大齿 1个 将需要用到的物品按照说明书位置放置好 固定的孔位直接按说明书所示黑点的位置,注意油压架的正反面 安装好 然后到前上左右波箱盖,注意区分左右 按说明书位置摆放好,放好小螺母,然后上紧4个加长的M3*28MM平头螺丝 但是这里我们发现之前安装好了大齿座会挡住右侧不好放M3螺母,临时拆掉大齿座以方便安装 固定好之后的前油压架已经完成 大齿的固定,需要注意固定时4个螺丝的松紧度要一致,才能保证大齿转动时不会出现左右摆的情况 接下来到后油压架的安装,需要用到: Rear Shock Tower (1): 后油压架 1个 Rear Bulkhead Cover - Right (1): 后上波箱盖 右侧 1个 Rear Bulkhead Cover - Left (1): 后上波箱盖 左侧 1个 注意上波箱盖的左右 按照说明书位置组装好 固定到上波箱盖 然后整体固定到后下波箱上方,即完成 接下来到BAG6以及BAG7,是全车拉杆以及传动/轮座的安装 需要用到: 4.8mm*13mm Ball Cap (4): 4.8*13的球头帽 4个(图中球头帽板上短的,1板有2个,2板刚好4个没多的) 4.8mm*16mm Ball Cap (8): 4.8*16的球头帽 8个(图中球头帽板上长的,1板有8个,2板有16个,装完车之后会有几个多出来) M3*25 Turnbuckle (4): 3*25MM的拉杆 4根 M3*16 Set Screw (2): 3*16的几米螺丝2根 (此处说明书有误,实物应为3*14MM的机米螺丝2个,16mm会太长,说明书没修正过来) M3*25PIN (2): 3*25的固定插销2个 Rear Upright - Left(1): 后杯 左侧 1个 Rear Upright - Right(1): 后杯 右侧 1个 Universal Shaft -44mm (2): 万向狗骨44mm 2根 (就是习惯说的CVD,全车一共有4根) 说明书中这一步安装的拉杆,是数量各2个 说明书中的M3*16的机米螺丝对应的是短的4.8*13球头帽,先用1.5MM螺丝刀将螺丝固定到其中一个球头帽上,然后另外一个球头帽拧进去就完事 然后到使用拉杆来固定的球头帽,这里经常会有新手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头怎么都拧不进去 解释:这种样子的拉杆,全部都是正反牙拉杆,其中一头是顺时针,那么另外一头就是逆时针才能拧进去 拧球头帽时,有朋友说会拧到手痛,那么肯定没有充分利用工具的优势,下面是我们的组装方法: 用尖嘴钳夹住球头帽,然后用自带的小扳手拧拉杆的卡位,十分轻松省事 共6根拉杆完成,拉杆的缺口长度就照说明书的长度去测量 接下来到后杯,注意区分左右,后杯上也有文字,L为左,R右 使用到的球头与轴承均准备好,然后安装好 接下来是将后杯固定到后A臂上 这一步又要用到之前我们用过的A臂穿孔器。后杯固定到车架上之后,插销会通过一个机米螺丝固定在后杯上,后杯的动作是插销在后A臂的孔位内转动,因此我们需要打磨的依然是后A臂孔 后杯放上去之后,发现后杯与A臂在生产时有轻微尺寸干涉,后杯约12.88MM,而后A臂口径约12.86MM,有0.02MM误差,导致后杯需要稍微用力才能装进去后A臂,这样必然造成后杯的不顺畅,需要进行打磨 打磨后的尺寸,刚好适合 然后固定到后A臂上,插销与后杯之间通过M3*6机米螺丝固定 然后到CVD CVD在安装前我们需要进行加固,因为在厂家都是一些阿姨大婶阿伯之类的组装,固定未必足够稳 由图中可见,CVD内有一颗小机米螺丝 我们用1.5MM螺丝刀对其进行加固,以免日后跑车时这个插销脱落 然后固定到车架上 装上连杆,后轮CVD完成 接着到前面部分,需要用到: M5.7*4.2 Flanged Tube(2): 5.7*4.2 法兰铜套 2个 M5.7*5.5 Flanged Tube(2): 5.7*5.5 法兰铜套 2个 (这2款铜套的款式一样,不过5.5的比4.2的略长一些) Knuckle Arm - Left (1): 转向杯 左侧 1个 Knuckle Arm - Right (1): 转向杯 右侧 1个 C-Hub - Left (1): C座 左侧 1个 C-Hub - Right (1): C座 右侧 1个 转向杯准备好,注意区分左右样子,都有标记L和R 按说明书组装好 上好轴承,装好CVD 然后准备装进去C座中 注意法兰铜套,短的用在C座上方,长的在下方 将转向杯固定到C座中的上球头以及下方螺丝,安装紧时要注意必须对正螺丝孔,不要偏,确保同一直线,不然转向杯可能会出现某角度会变紧的现象 都装好 然后打磨前A臂孔 安装好 固定拉杆时发现大齿会轻微干涉,稍微倾斜一些顺利装上 之前涉及到穿孔器的使用,效果见GIF效果,顺畅无比 接下来到避震BAG8的组装 需要用到: 2.5*6*0.4mm E-Ring (8) : 避震芯E卡 8个 M2.8*1.8 O-Ring(4): 硅胶防漏O圈 4个 O-Ring Spacer(4): O圈垫片 4个 O-Ring Cover (4): O圈限位盖 4个 Shock Piston (3 holes)(4): 3孔活塞 4个 Shock Piston (2 holes)(4): 2孔活塞 4个 (活塞一共有2份,我们只用到3孔的,2孔的会多出来不需要用上) Shock Silicon Cap(4): 避震肺 4个 Bottom Cap(4): 避震下盖 4个 Upper Cover (4): 避震上盖 4个 M11.5*1.5 O-Ring (4): 限滑O圈 4个 Adjust Ring (4): 调节卡环 4个 Oil ShockBody(4): 避震筒 4个 5.8mm * 10.2 Ball Cap (4): 避震脚 4个 M3*28 Shock Shaft (4): 避震芯 4支 Shock Top Plastic Cap(4): 避震上球头帽 4个 按顺序摆好,说明书默认是使用3孔 E卡夹进去避震芯是用尖嘴钳 完成 避震桶方面,需要先拆下来 然后准备好限滑O圈 限滑O圈是放进去调节卡环内侧的凹槽中,用途是增加调节环与避震桶之间的阻尼,让调节环不会自己变松,如果没有的话调节环会在使用时发生震动自己往上转 四个都装好 装了限滑O圈后,调节环如果不做任何处理,是比较难拧上去避震桶中,我们可以往黑色限滑圈上涂一层避震油,让其变滑,然后拧到避震桶顶部(拧到顶部之后,直到整车装好设备以及轮胎之后才需要进行调节) 涂的避震油会在日后自然干燥,不会影响限滑圈的限滑效果 接下来将避震芯安装到避震桶中 然后是下防漏部分的处理 安装顺序如图 四支都已搞定 接着是避震脚球头的安装,由于塑料件本身并没有螺纹,为了让避震脚安装时简单一些,我们先用螺丝把避震脚拧一遍,让塑料件内出现螺纹 如图 接下来是将避震脚固定到避震芯下端,需要借助 尖嘴钳以及一片普通纸(说明书中所示使用剪钳的方法极不推荐,用力太大可能会夹伤避震芯) 我们推崇使用纸片,用尖嘴钳的方法,此法是田宫说明书推荐。要求更高的,直接买个避震芯钳子更好。 四支都装好 确定好每支的长度一致 接着到避震油的灌装 D3 CS大家使用经验是前避震使用浓的1200号,后避震使用稀的300号,与说明书推荐刚好相反。后面用稀一些可以增加后轮抓地力,减少过甩几率。 将避震芯拉到最长,放进去避震支架上(这里我们用的是田宫吸奶器),避震油的量不需要太满 然后将避震芯推到顶,自然会有一些避震油跑到下方 再将避震芯拉到底,气泡自然会出来不少,四个一样操作,待气泡消失后,再抽拉避震芯看是否还有气泡,都没有气泡后,就可以准备安装避震肺 避震肺的安装中,需要注意放进去的时候,不要垂直盖上去,容易产生气泡,最好是按说明书这样倾斜慢慢放上去,慢慢压平,让多余的避震油溢出 为了让溢出的避震油不要弄到避震其他地方,需要借助纸巾吸油,处理方法见图 然后倾斜慢慢盖上避震肺 多余溢出的避震油擦掉 拧紧上盖,一只避震就完工了,没有多余的避震油弄到哪里都是 四支一样处理方法,完成效果,干爽! 接着到避震弹簧的安装,需要用到: M1.2*13.5*31 T8 Spring (Orange)(2): 橙色弹簧 2只 M1.1*13.5*31 T9 Spring (White)(2): 白色弹簧 2只 Shock Spring Base Cover(4): 弹簧托 4个 橙色比白色略硬,用于车头位置,增加支撑力 注意弹簧托的方向,比较大的一面是面向弹簧,有凹槽的一面是面向避震脚并卡到避震脚上面 完成效果 完成后需要注意避震脚与避震上球头帽,2面其中1面是面向球头帽一侧,比较容易套进去的,区分方法见下图 图中可见,带一个外圈线的,是面向金属球头,比较容易套进去 避震安装到车架上 至此车架已90%完成 然后到舵机保护BAG9的安装 需要用到 Servo Saver Cover (1): 舵机保护外盖 1个 Servo Saver - Sanwa JR/TAMIYA (1):舵机保护座 1个 (这里分SANWA KO标准的23T,或者FUTABA标准的25T,只用其中一个,根据舵机型号去选择) Servo Saver(1): 舵机保护外臂 1个 Servo Saver Spring - Silver (1): 舵机保护缓冲环 银色 1个 Servo Saver Spring - Gold (2): 舵机保护缓冲环 金色 2个 M3 Countersink Washer (2): M3沉头螺丝垫片 2个 Servo Post (2): 舵机座 2个 (因为我们这里先不装设备,所以固定舵机用的沉头垫片与舵机座暂时不用) 选好对应的底座以及外臂 先将缓冲环装到底座上,顺序是先1个金色,再一个金色,然后外面一个银色 安装方法见图示,3个倾斜压进去就行 然后装上外臂以及外盖,舵机保护完成 接着到舵机连杆,方法与之前做悬挂拉杆一样,注意长度即可 接着到BAG10 车架防撞组件,车壳柱与后扰流板的组装 防撞需要用到: Foam Bumper (1): 防撞海绵 1个 Bumper(1): 防撞海绵底座 1个 Upper Bumper (1): 防撞海绵压板 1个 Body Post Cushion (4): 车壳支撑扣 4个 (因为这里我们先不安装车壳,所以这几个扣子我们暂不安装,要等安装车壳时,根据车壳尺寸去固定) Rear Body Post(2): 后车壳柱 2根 Front Body Post(2): 前车壳柱 2根 先是前防撞组件 将海绵中多余的拿出来,但是我们不要扔掉,这4个黑色的小海绵圆柱我们如果更换头单时可以有其他用法,到时裁到适合的厚度,可以放在头单接杯用用于填满狗骨与头单接杯之间的间隙,限制头单接杯内外活动范围(具体在后面头单的安装中会涉及) 将车壳柱固定在海绵底座上 然后将海绵放在底座上,发现有2处凸起,会影响后面的固定,详见图片对比 用刀子把多余的部分裁掉 多余的边角料可以用来顶住那个M3 Nuts (M3)螺母,如果不顶住会松动,很容易就自己掉出来 固定到车头,完工 接着是后扰流板的组装,需要用到: Drift Lower Diffuser (1): 后扰流板 下层 1个 Drift Upper Diffuser (1): 后扰流板 上层 1个 这里居然要用到十字螺丝刀,不在准备的工具之列,不过好在十字螺丝刀到处都有 安装,固定好 然后到结合器的安装,这里需要用到: Flanged Nut - 4mm (4): M4锁轮螺母 4个 M2*10 Pin(4): 2*10MM插销 4支 Adaptor(4): 六角结合器 4个 先将2*10插销插进去CVD外侧的孔里面 然后套上结合器 由于原车是塑料结合器,我们再上好锁轮螺母,将结合器固定在车架上就行。(轮胎先不安装,轮胎都是等设备组装完成后,需要调车准备下地才安装的) 至此,整车的组装经已全部完成,一辆D3 CS车架已经准备好。想必大家看完已经很清楚各种部件的名称,以及如何看懂车架说明书,D3车架组装的一些细节处理等等。 谢谢观赏! 鸣谢: RCFans 论坛平台 3RACING 提供D3 CS车架 Team EDS 提供专业组装工具 极速模型(YST) 技术指导 FunRC Studio将不定时发表各类文章,欢迎关注本账号 |
广告投放|联系我们|手机|投稿|Archiver|About us|Advertise|遥控迷模型网|RCFans ( 粤ICP备10210518号-1 )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20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