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东西看看空气动力有多重要。。。别拿车壳哈哈。小心吹飞了。。
对于遥控车这种小质量的东西来说。。空气动力的影响加大了。。因为车变小了但是空气质量没有等比减小(不过车速少了)
这个东西在车壳里面确实起不到很多作用。。。。就像把原来树胶的板换成碳纤的轻了一点点的时候一样。。。。
快了3%就意味着开了33圈套圈哦 原帖由 cucumberfly 于 2007-9-4 02:19 PM 发表 http://bbs.rcfans.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能拿成绩当成对实物功效好坏评定的依据!你难道说有了这两个摆臂就一定可以拿冠军?那所有模型车厂都马上做成这样的!!再说比赛人为干预占多!不能说拿了冠军就是车好!况且为什么那么多车没有设计成那样?? ...
悬挂臂形状对车的影响不好说。但是车壳对车的影响应该是肯定的。。。别的不敢说。。比较下M6和以前很流行Stratus就能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
[ 本帖最后由 Victory 于 2007-9-4 07:36 PM 编辑 ] 什么东西都不要之看理论,况且LZ的理论优待考虑,再说了,我想如果这种问题连LZ都考虑到了,TM的研发人员会考虑不到吗?所以了,不管噱头也好,理论也好,结果最重要,是否讨好消费者?是否影响车架很多?是否。。。。。,这些并不是作为玩家可以全面考虑的。面对现实吧,目前G4+最强劲。 什么东西都是在发展的,否则F1里法拉利也不会先用上轮箍罩啊
先说说那个滑杆式的转向,其实那个结构性能很好的!我做过1年半的转向系统工程师,对此比较了解,以前TC3也有过类似设计,但是G4的滑杆式结构不易维护,在尘大的场地很快就玩完,一旦卡住,再大力的舵机都没用,所以改成现在这个系统其实是性能向耐久性妥协的结果
再说后放倾杆,这个设计的确在高抓场地不能提供足够大的传导力!导致很多车手抱怨车尾侧倾严重!现在在G4+上已经改成刀式,算是改进了
再说这个飞翼式的摇臂,空气动力学的影响我觉得就别再讨论了,虽然从趋势上看如果有仰角的确会产生浮力,但是只要摇臂比车壳前缘最低线高,受的影响就很少因为很大一部分气流被车壳挡住了。在车壳里面的其实都是一些乱流。如果这点影响都算,那真的有点像说在西湖里撒泡尿说会影响水质了。如果真有这么大影响,那以后车高设定千万不能设成前高后低了,因为车子底板是这么大的一块啊~~~~~
另外,纠正LZ一个错误,caster的变化不是通过改变前摇臂角度来实现的,前摇臂的两根PIN应该都是和地板保持平行的。
个人觉得飞翼式的摇臂可能是为了偷轻,因为做的很薄。而且外形圆滑没有应力集中点,虽然传统摇臂有加强筋,但是连接处都是应力集中点,撞击后开裂也多半从此处开始。
另外我试过,其实飞翼式的摇臂比以前的摇臂更不易扭动。
不过飞翼的确是新事物!好坏还要靠玩家的实践来检验!不是说不主流的就一定不好 摇臂和底盘平行的,怎么可能有角度
回复 #15 追逐大象 的帖子
车子行驶时是前低后高....加速时是前高后低吧....但是这对车架整体性能影响应该不大吧....... 呵呵,追求细节啊~~ 原帖由 lyn123 于 2007-9-6 03:01 PM 发表 http://bbs.rcfans.com/images/common/back.gif呵呵,追求细节啊~~
各位好
我是LC
希望各位同好不要再叫錯名字了
遙控車的設計
說實在已經變不太出什麼花樣
從G4擺臂的設計來看
算是同中求異
不知道這樣算不算 "追求細節"
廠商推出新車時
多少會變些花樣
讓你有掏錢的衝動
某些創新設計
讓你更有掏錢的衝動
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
新設計真的是比以前更好的設計嗎?
還是只是爲了刺激消費?
當技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後
除非有跳躍式的創新出現
剩下的也只有 "追求細節" 了
G4的擺臂設計是令我很不了解的設計
無論是升力, 下壓力或阻力皆隨著流速的平方倍而增加
也隨著面積呈倍數增加
攻角為0度時, 只有升力, 而沒有下壓力
小小的ㄧ片擺臂或許不太會引起興趣去注意
但是左右兩側相加後的面積是車尾翼面積的ㄧ半以上
因為這點引起我的注意 LZ比赛时不装车壳????裸跑????
不客气说句!TM的东西华而不实. 原帖由 hzf9911 于 2007-9-7 12:17 PM 发表 http://219.238.237.168/images/common/back.gif
LZ比赛时不装车壳????裸跑????
不客气说句!TM的东西华而不实.
你用过了吗?用过的话请具体说说哪里不实,因为华丽已经不需要你说了,不实的话我很想知道,因为一直在用TM的东西,你就当做做好事告诉大家哪里有缺陷。也好让用TM的人有所准备该买哪些备件。;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