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WD 漂移之我见。

查看: 10538|回复: 23|   [复制链接]

tylls 中级 Fans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7 20:08:4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本帖最后由 tylls 于 11-5-17 20:09 编辑

关于漂移尺胎和转向杯的设定,网上搜了一下,看到一篇比较权威的文章,分析给大家看看。


   
[size=+1]Camber与Toe in & toe out的讲解
外倾角(camber)和抓地性   悬挂的设定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外倾角,外倾角决定了车子静态时的轮胎贴地性。0度时轮胎胎印的橡胶分子的贴地性最平均也最佳,当刹车时我们希望四个轮子的胎印是平贴地面,加速时我们希望驱动轮是平贴路面,而过弯时我们也希望轮胎能平贴于地面,尤其是两个弯外轮。 在刹车和加速时最佳的外倾角是0度,在过弯时负0.125~0.25度的外倾角可增加转向力。在直线和弯道上所需的外倾角设定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还需要配合悬调整体的设定并考虑车身滚动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设定角度。camber的定义为由车前方看轮胎中心线与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向外为正,向内为负。其角度的不同能改变轮胎与地面的接触点及施力点,直接影响轮胎的抓地力及磨耗状况。并改变了车重在车轴上的受力分布,避免轴承产生异常磨损。此外,外倾角的存在可用来抵消车身荷重后,悬吊系统机件变形及活动面间隙所产生的角度变化。外倾角的存在也会影响车子的行进方向,这正如摩托车可利用倾斜车身来转弯,因此左右轮的外倾角必须相等,在力的平衡下不致影想车子的直进性,再与束角(Toe)配合,提高直进稳定性及避免轮胎耗不均。增加负的外倾角需配合增加Toe-out;增加正的外倾角则需配合增加Toe-in。 当希望车子倾向understeer,可以将前轮设定为正值,而后轮使用负值,越多效果越明显。
当希望车子倾向oversteer,可以将前轮设定为负值,而后轮使用正值,越多效果越明显。
什么是前轮toe in和toe outToe角度(束角)是描述从车的正上方看,车轮的前端和车辆从线的夹角。车轮前端向内侧倾斜(内八字),称为Toe in;车轮前端向外倾(外八字),称为Toe out。束角的功用在于补偿轮胎因外倾角及路面阻力所导致向内或向外滚动的趋势,确保车子的直进性。Toe in会造成转向不足,Toe out则会增大转向过度的趋势。
量度Toe角度,通常用set车架,或者有刻度的set车板。
(上图为从车子上方看,屏幕左方为前)何时应该使用前轮toe in & toe out?在比较滑的场地可以适当调整前轮toe in,在前轮使用toe in可以帮助你的车在加速时保持稳定。这样做也会减少车子在入弯时的转向反映,同时增加加速出弯时的转向反映。如果需要在进入弯角是获得更多的转向,可以使用toe out。这样做使车子在加速时,或者通过起伏路面时,变的不稳定,偏离直线。
在平路跑,推荐使用0-1度的toe out。
越大角度的toe in或者toe out,越会减低车辆在直线的加速能力。
不推荐使用过大的toe in或者toe out(超过3度)   



  所以如果想让车子漂的顺,应该是前负后正的camber,对应的是前toe out,后toe in,不晓得这个思路对不对。。。 然后才发现好像没有负度得转向杯,请问下各位大大,那负的camber怎么调出来呢?。。。。
 

jack999 终极 Fans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7 20:14:1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这贴好,很直观,先收藏,明天在研究,多谢楼主这么费心的找到这篇文章!
titshing 超级元老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7 20:19:0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不知道这样的设定适不适合小车子。。。
看了LZ的文章终于解惑了~~哈哈~
Rxian 论坛元老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7 21:04:4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
顶楼主的分享!绝对要先收藏!
j7558127 元老 Fans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7 21:49:0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河池
路过看到先帮顶了··
小仲 超级元老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7 23:28:3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我也想知道“正”CAMBER怎样搞。。哈哈
tylls 中级 Fans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8 00:20:5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那转向杯度数到底是怎么调节camber的啊。。。

点评

Bravo  camber可以通过球头拉杆来调节啊!  发表于 11-8-26 10:13
小仲 超级元老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8 00:37:0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tylls 发表于 11-5-18 00:20
那转向杯度数到底是怎么调节camber的啊。。。

MINI-Z,换配件就是调节。
200sxsr20 论坛元老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8 01:56:5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本帖最后由 200sxsr20 于 11-5-18 07:53 编辑

我只想说的是这文章一看就知道它在戲弄一些新手了

"在过弯时负0.125~0.25度的外倾角可增加转向力。"

     漂移和竞速时从来都沒固定的外倾角,尤其是玩漂移流行CS"反胎",不会反胎的人去漂移区爬文吧

"在直线和弯道上所需的外倾角设定是完全不同的"

     倾角从来都为弯道而改変,不会因为直线的長短而更改.....

"向外为正,向内为负。其角度的不同能改变轮胎与地面的接触点及施力点,直接影响轮胎的抓地力及磨耗状况。并改变了车重在车轴上的受力分布,避免轴承产生异常磨损。此外,外倾角的存在可用来抵消车身荷重后,悬吊系统机件变形及活动面间隙所产生的角度变化。外倾角的存在也会影响车子的行进方向,这正如摩托车可利用倾斜车身来转弯"

     作者就连内,外,正,负,倾角都分不淸,外倾角=正camber的話,"外倾角的存在可用来抵消车身荷重后",如果私家车的轮呔是外倾角在街上跑,死的人就多了

"因此左右轮的外倾角必须相等,在力的平衡下不致影想车子的直进性"

     在搖控车界什至是真车都沒有这固定的说法,在1/10电房油房的高手中就有不少人用左右轮不同的倾角,假如赛道是顺時針而大部份都是高速右弯,车架左面倾角負度数都会比右面多一点,在电房油房论坛中有些的高手分享的setting都有这種情況

"再与束角(Toe)配合,提高直进稳定性及避免轮胎耗不均。增加负的外倾角需配合增加Toe-out;增加正的外倾角则需配合增加Toe-in。"

     从来都沒有定律说什么倾角需配合Toe-out或Toe-in。都是看场地的抓着力和大小来调校

"当希望车子倾向understeer,可以将前轮设定为正值,而后轮使用负值,越多效果越明显。当希望车子倾向oversteer,可以将前轮设定为负值,而后轮使用正值,越多效果越明显。"

     这可能是文章裡唯一寫对的,但只是对了一半, 知道真车camber设定为正值的后果吗? 轻轻一转湾车胎就刮到车架了....尤其是mini-z, 从来沒有任何牌子会那么聰明出"正camber"的转向杯,都是0, -0.5, -1, -1.5, -2, -2.5....沒把負的標志寫出来是因为camber公認都是用負的。正確说法是: "当希望车子倾向understeer,可以将前轮camber设定为一点,而后轮使用负值多一点,当希望车子倾向oversteer,可以将前轮设定为负值多一点,而后轮使用一点。"

"在前轮使用toe in可以帮助你的车在加速时保持稳定。这样做也会减少车子在入弯时的转向反映,同时增加加速出弯时的转向反映。如果需要在进入弯角是获得更多的转向,可以使用toe out。"

     这段是整篇文章裡錯的最離譜的地方, 说反了, Kyosho出了一套5支的胶呔尺, 有-2, 0, 2, 4, 6, -2是最短而Toe-out的呢支, 6是最長而Toe-in最多的呢支, 不信的話大家自己试吧, 文章把Toe-in 和Toe-out的效果反过来说了。正確说法是: "在前轮使用toe-out 可以帮助你的车在加速时保持稳定。这样做也会减少车子在入弯时的转向反應,如果需要在进入弯角是获得更多的转向,可以使用toe-in, 同时增加加速出弯时的转向反"

越大角度的toe in或者toe out,越会减低车辆在直线的加速能力。

     这句用在mini-z有一个盲点, AWD的话用呔尺-1或-2度反而会增加车辆在直线的加速能力,因为按比例来说mini-z的转向虛位比较大,而AWD加速都是四个轮往前爬,簡單的说用呔尺-1或-2度在加速的时候会自然変成0度,而MR03这類的后驱车就不一樣,加速的时候前轮会往后退,MR03用+1, +2呔尺在加速的时候会自然変成0度了。

所以如果想让车子漂的顺,应该是前负后正的camber,对应的是前toe out,后toe in,不晓得这个思路对不对。。。
然后才发现好像没有负度得转向杯,请问下各位大大,那负的camber怎么调出来呢?。。。。

    现在市面上的
转向杯全是負度数的,你真的要正度数转向杯的话,问问小仲版主吧

tylls 中级 Fans 发消息
发表于 11-5-18 02:19:0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 -。  太复杂了,算了,不在深入研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广告投放|联系我们|手机|投稿|Archiver|About us|Advertise|遥控迷模型网|RCFans ( 粤ICP备10210518号-1 )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2003-2016

返回顶部